宁夏贺兰山内一项重大考古项目的贺兰发掘,使得西夏王朝的山中史历史又向我们走近了一步。日前 ,发现反映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最早通报了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 。西的历
苏峪口瓷窑遗址是夏瓷西夏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专家定义这次重大考古发掘 ,窑址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两宋窑业类型,首次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发现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交融装烧技术 ,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在瓷胎、贺兰瓷釉和匣钵中大量使用石英的山中史制瓷技术,填补了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烧造的发现反映空白 ,复杂的最早窑业面貌也反映了两宋与西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2017年,西的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时 ,夏瓷西夏根据古代文化遗存文献资料等相应记载,开始由北向南梳理贺兰山各沟口的文化遗存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柴平平告诉澎湃新闻 ,这是一次更为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 ,做的更加细致一些,过程中也有了一些新发现 。
考古调查开始后约一个月的时间 ,研究所的考古工作人员在位于贺兰山苏峪口森林公园内约十公里处 ,发现了一处瓷窑遗址,“当地老百姓也知道这里 ,我们看后发现窑炉 、废品堆积等,判断是一处窑址,但真正确定是西夏时期的窑址,还是2021年正式挖掘之后。”柴平平回忆,而这一发现也令考古队员们十分惊喜。
资料显示 ,苏峪口瓷窑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有窑炉13处。2021—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Y1与Y2 进行了正式发掘 ,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 ,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 、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苏峪口瓷窑址俯瞰图 。本文图均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如上图所示Y1与Y2为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 ,用条石垒砌 ,由火膛 、窑室、烟囱和两侧护窑墙等组成 ,残高3米 。作坊遗迹两窑炉共用,以煤为主要燃料 ,有储泥池 、辘轳坑、釉料缸、存贮间等。窑具以直筒型瓷质匣钵为主。均用匣钵正烧,匣钵之间用釉封口 。瓷器产品主要为精细白瓷,以碗 、盘、盏 、碟等日用器为主,另有花口瓶、执壶等大型器物及白瓷板瓦等建筑材料 。
“出土的白瓷胎白细腻 ,釉色温润 、白中微泛青,玻璃质感和透光性超强。烧制时添加了大量的石英 。”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朱存世介绍,一些考古证据显示,西夏陵中挖掘出土的精细白瓷板瓦,或许就是在苏峪口瓷窑烧制而成。
另外 ,根据出土器物判断,Y1与Y2为西夏时期 ,始烧于北宋中期(西夏早期偏晚),西夏灭亡后废弃 。遗址内发现了多件“官”字款匣钵,可推断为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 ,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 。
窑炉
高足杯
器物叠烧
瓜棱罐
花口碗
西夏文“白”(汉译)字
透光白瓷碗
透光白瓷瓜棱罐
这处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苏峪口瓷窑遗址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
朱存世介绍,这是一个新的窑业类型——贺兰窑,主要生产胎白釉润、透光性超强的精细白瓷。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菁华,原料和燃料等均采自窑址区 。产品质量上乘,以造型和釉色取胜 。这处古代制瓷作坊保存好 、结构完整 ,同时也是首次发现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首次发现在制瓷中大量使用石英的技术,这在我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 。
复杂的窑业面貌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作为西夏瓷窑场 ,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的基础上 ,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先进的窑业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 ,反映出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往 、交流、交融的史实 。
澎湃新闻了解到,今年夏天,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将进一步挖掘这处瓷窑遗址,西夏历史迷雾也有望在一次次考古发掘中逐渐廓清。